词语 | 客語 |
相似词 | 客語 客家语(英文:Hakka ,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拼:Hag5-ga1-ngi1),简称客语,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1] 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和进行身份辩识的工具之一,[1-4] 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5-6] 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部分地区还称(土)广东话、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麼个话、怀远话、诏安话、平婆话等。[7-12] 在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13-14] 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客语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15-16] 、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17-18] 。历史上曾是兰芳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19-20] 客语主要流传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21] 广西的贺州、玉林、防城港;[22] 香港新界[23-24] 及台湾的新竹、苗栗 、桃园等地。[25] 范围主要包括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26] 珠江口东岸的[27] 客家地区。并被广泛用于中国南方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及海外80余个国家和地区[22] 。全世界约有9610万人使用客语。[28] 客家语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中原地区的许多古汉语词语与常用词一些词语的发音特征。台湾曾于1988年发生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语现代媒体,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融入时代潮流。[29] 客語的相似词 原住民語 臺語 配音員 當仁不讓 南臺灣 推廣大使 藝能 金鐘獎 知名藝人 跨界音樂 阿卡貝拉 原創歌曲 紙風車劇團 演出陣容 恆春民謠 宣傳短片 排灣族 成為城 兒童劇 看見台灣 炒熱氣氛 闖關活動 環境教育 深度旅遊 臺灣文化 緊張刺激 香港音樂 特別貢獻獎 戲曲音樂 放映會 相关查询 客言 客解 客视 客规 客观验光 客计 客订 客让 客记 客论 |
随便看 |
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典收录了471290条汉字相似词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及词语用法辨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